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请登录][免费注册] 我的办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2016年,我国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以下简称“成套工程”)出口在国家外经贸出口整体趋缓的形势下,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出口业绩
2016年,机电商会共受理企业申报备案海外成套工程项目983个,同比减少15.6%,项目金额3202.5亿美元,同比减少14.4%。对外签约1341亿美元,同比减少6.6%。
从近一年来的项目申报和签约情况看,总体而言,成套工程“走出去”同全国外贸行业一样进入新常态,今后再出现井喷式发展的可能性不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的刚性需求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有巨大的基础项目开发潜力,政府支持力度不减,行业比较优势并没有消失,价格、劳工、效率、综合集成优势还在。
二、行业形势
(一)出口市场变化不大,但行业出现新的业态。
传统的亚非市场仍是我国成套工程的主战场,但面临日韩欧美的竞争日益显现,包括资金成本的竞争、项目管理模式的竞争。南美正在成为下一个重点市场,涉及交通设施、电力、冶金等行业。
企业以投资带动EPC项目的模式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业态。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有可能占得先机,机制不灵活的国企以及专业性公司在争取项目时并不占优。
在推动国外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方面,由于国内外的压力,企业开始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铁路、电力项目上。如轨道交通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市场上不仅完成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家项目,而且已开始运营管理。
(二)行业集中度不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有限。
随着国内产能矛盾加剧,我国企业“走出去”数量不断上升,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增加了内耗。基于现行国企考核制度,个别公司短期利益至上,重体量、轻利润问题依然存在。必须依靠行政和行业的力量加强企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提高行业凝聚力。
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依然有限,在本土化经营、履约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加强。企业缺乏长期经营某一市场的耐心,主要依靠国内融资和国外政府业主快速完成EPC总包项目,而对BOT项目及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缺少积极性。
(三)国内融资模式制约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融资成本与日韩欧美国家相比,基本无竞争力可言。这两年我国已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在下降,原因之一就在于贷款及担保条件外方不能接受,国外能够提供主权担保的项目越来越少,对于采用项目融资的项目,信保公司不能提供足额的商业风险赔付率,由此产生融资成本上升和风险不可控等不利影响。
目前在非洲部分国家信贷规模已超过其财政还款能力,给中方在实施项目的后续还款方面带来很大风险,商业银行对新融资项目的审贷更趋谨慎。
三、发展方向
(一)适应形势发展,创新竞争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依然按照以往模式争取项目难免导致竞争力下降,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一方面应避免扎堆传统市场,将目标转向南美等新兴市场,另一方面可尝试创新经营模式,通过直接投资、BOT、PPP等多种形式提高海外项目竞争力。
(二)促进强强联合,提升竞争能力。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集中度不高不利于我方企业与日韩欧美等国企业的竞争,建议可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处于上下游环节的制造企业和成套工程企业组成联盟,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提升对外竞争力。
(三)拓展融资渠道,防范金融风险。
国内融资成本高企削弱了我企业对外竞争力,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层面和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开发新的金融工具,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开拓思路,不仅仅局限在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渠道上,还应积极拓展国际金融渠道,比如考虑向外资银行进行项目融资,或通过中外银行银团贷款形式,降低总体融资成本。在采用各种融资渠道时,还需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可尝试通过各种金融保险工具、金融创新产品锁定或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