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请登录][免费注册] 我的办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中供过于求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日前毕马威的一份预言报告一石击起千层浪,再次将中国汽车产能是否过剩这个让业内人士产生隐忧的问题搬上了桌面。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最近二十多年来,业界对于中国汽车产能是否过剩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产能存在着严重的过剩。由于产能过剩,带来了供需失衡,恶性竞争,导致价格战。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专家。据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有26个省级行政区具备汽车整车生产能力。2015年末,已形成汽车整车产能3122万辆,在建产能超过600万辆。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两年中,国内汽车整车产能可能会达到3720万辆,并逐步接近4000万辆。而事实是,2015年,国内汽车整车销量为2459.8万辆,同比增长仅为4.7%。按照这个销量增幅,要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对4000万辆产能的有效利用,几乎不太可能。因此,即使目前中国汽车产能过剩还不太严重,但随着在建产能的陆续投产,而市场又无法吸纳,未来几年势必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汽车目前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整体来说,有的厂家产能不足,有的厂家产能富余,但总体上基本平衡。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汽车企业和部分业内人士。其观点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2015年乘用车产能利用率达到81%,属于较好水平,为什么硬要给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呢?
回顾最近二十多年,中国汽车的确不止一次出现过产能过剩问题,但是由于市场潜力很大,加之增长速度很快,过剩的产能总是很快就被市场消化了,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企业完全因产能过剩而被拖垮的案例。反倒是发生了几次“市场井喷”,不少企业因产能不足,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挣不到手。就像民间传说中“狼来了”的故事,企业对产能过剩的警告,总是不以为然。
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中国汽车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增长期,只是增长速度会有所降低。对未来的市场规模,最保守的看法也在4000万辆以上,既然中国汽车市场有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依照现在的2500万辆规模,不仅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大大不足的问题,如果谁率先把规模做上去,谁就有可能抢到市场先机。纵观人们对未来市场乐观的理由,理论依据都是“千人平均汽车保有量”。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以世界平均水平为标准,中国也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适者生存
这场车坛“产能过剩”之争由来已久,虽然经过几度交锋,一直没有定论。其中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由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因此考虑问题的思路与角度自然不尽相同。
首先,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提出坚决抑制汽车产能过剩的警示并无不当,这是政府部门职权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既然发现了问题,作为职能部门如果不及时提出来,那就是失职。更何况,善意、友好地为汽车业提个醒更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如果只是提出产能过剩的概念,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说白了,不能笼统判定汽车业产能已经过剩。目前国内汽车业的产能过剩,其实只是“结构性过剩”,主要表现为热的太热,冷的太冷;有的车型供不应求,有的车型却无人问津。从发展趋势看,小排量车、入门级中级车的需求应当远远大于中高级车乃至豪华车的需求。但现在不少企业一窝蜂扎堆大排量、SUV等产品,该领域很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用一句话概括了“结构性过剩”的本质:“好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坏的产能永远是过剩的”,可谓一语道破了当前国内汽车行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由于市场割据、资源配置不合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互相利用。往往是某些细分市场、某些企业甚至是一家企业的某一生产线出现产能过剩,而另一些却出现产能不足。所以,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对待产能调节千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政府应该要全面掌握行业的信息,不能用拍脑袋的方式随意认定某个行业存在过剩。而对于一些产品适销对路但是产能不足的企业要鼓励其扩张,对于无效产能则要加以控制,以解决产能的平衡问题。
其次,从生产企业来说,许多车企往往是“身不由己”,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干快上。眼下国内正在出现新一波疯狂的“造车运动”。一些地方政府过于看好汽车产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为了拉来汽车项目,不惜以低价土地和资金政策吸引汽车企业入驻。而有些自主品牌为了拿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迈出了并不切合实际的产能扩张步伐,这种不良的苗头应得到抑制。
目前,中国车市已经进入一个低速增长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理性看待汽车市场的增长态势,认清自有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合理布局产能,有序释放多余产能,才能让车企健康发展,才能促进整个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界早有人士指出,中国汽车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决定了汽车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汽车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细分市场,找到大中城市以外的市场空白点,生产出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使用的汽车,从而冲破国外汽车工业巨头的包围圈。当私人购车成为主体时,汽车企业只有通过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真正“为民造车”的企业,市场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因此,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造市场需求的车。(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