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请登录][免费注册] 我的办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 资讯

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资本流动趋势

来源:cccme 时间:2011-05-03 00:00:00

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产业资本投资活动大幅度减少。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小幅回升,流动格局有所改变,对金融投资表现谨慎,对实体经济更加关注,一些抵御危机能力较强、市场需求稳定的行业吸引力明显增大,而周期性行业的投资大为减少。同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低碳技术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上游基础原料产业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更为增强。随着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资本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投资格局呈现出上游化、低碳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

一、初级产品部门投资前景乐观

初级产品部门主要包括粮食、石油、矿产等基础原材料等。近些年大宗商品需求快速增长、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使得从事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公司实力大为增强,在金融危机中现金流仍然较为充裕,有继续扩大投资的融资能力,同时中长期良好的市场前景增强了投资信心,吸引了大量新的投资者进入。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基础原材料行业的跨国公司2011年投资将达到较高水平,在危机期间一度搁置的投资计划会重新启动,扩大资源占有规模、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强烈,行业投资前景中长期乐观。

1.农业投资越来越受重视

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全球人口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物燃料产量的提高都加快了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可耕地、水资源等日益有限,以及粮食单产提高的科技难度加大,再加上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全球粮食供应日益紧张,粮食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粮食价格飞涨使得一些土地和水资源稀少的国家如中东国家、韩国加大了对海外农业的投资力度,同时也吸引了食品加工业、生物燃料业、零售业等领域的国际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进行产业链的完善,或通过订单农业这种非股权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资源的占有,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订单农业和其它非股权形式投资的跨国公司遍及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110多个国家,如雀巢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60多万个农场签订了农产品直接供货合同,新加坡奥兰公司则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20多万个农场供应商。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流动性的释放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投机,推动了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10年粮食价格继续高涨,其中玉米的价格暴涨了52%,小麦上涨了49%,大豆上涨了28%。这使得未来农业领域的投资吸引力继续增强,包括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都将农业视为高投资回报的产业之一。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08年农业领域的跨境并购金额达到30亿美元,比2007年大幅增长50%。2009年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大幅度下滑,也导致农业的跨境并购金额回落到10亿美元,但跨境并购案的数量达到63起,比2008年增加了4起,表明农业领域的跨境投资依然活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2050年,全球粮食消费量将比2000年翻一倍,同时更多的谷物会用来生产生物燃料,这些都将导致粮食供应的紧张和粮价上涨,为满足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到2050年每年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领域的投资额平均为830亿美元。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农业领域的直接投资规模会快速回升。

2.原油和采矿业投资势头强劲

2000年以来油价高企,已经从每桶20美元上涨到目前的100美元以上,这使得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历了连续10年的增长,1999-2008年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年均增速在15%以上。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油价一度走低,石油开采收入大幅度减少,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下降12%左右。2008年10月至2009年底,有20多个原计划实施、投资总额达1700多亿美元的大型原油勘探开发项目被暂停或取消。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2010年以来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刺激2010年原油勘探和开发投资重回升势,2009年-2010年5月主权财富基金在矿产和石油开采业领域的跨境并购金额所占比重达到26%,比2007-2008年提高6个百分点。能源研究公司HIS Herold公司预计2010年石油勘探和开发支出增长8%。良好的投资前景使得国际资本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并购热情高涨,2010年上半年全球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并购交易金额就达到1285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采矿业投资也经历了黄金十年。2000-2010这十年采矿业累计的并购交易案超过11000起,价值接近7850亿美元,并购案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1%,平均增速居各行业之首。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对矿业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长,采矿业出现新的投资热潮。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2010年全球采矿业的并购交易案达到2693起,价值总额达到1130亿美元,数量和价值分别同比增长28%和77%。其中,黄金、铜、煤炭、钾盐、铁矿石这五种矿产领域的并购额占据了全球采矿业并购价值的88%,这些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大部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1)黄金领域的并购金额和并购案数量2010年分别占采矿业整体的31%和44%。流动性泛滥、金砖国家央行增持黄金都刺激了黄金价格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推动黄金投资热情高涨。(2)煤炭领域的并购交易金额占采矿业总量的19%,仅次于黄金。由于钢铁和电力公司为获得关键原料供应、扩大规模、建立一体化的生产链条,导致煤炭需求持续上升,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5年非OECD国家的煤炭消费将比2009年增长85%,巨大的需求催生了对煤炭资源占有的热情。(3)涉及钾盐矿的并购交易金额占采矿业的15%左右。钾盐矿成为投资热点主要是由于全球对粮食短缺的担心,粮食供应的紧张和粮价上涨对化肥需求形成很大带动,钾盐矿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提升。(4)铜矿和铁矿石方面,均是由于需求强劲带动了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刺激了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伦敦铜价格上涨了30%,库存下降25%,铜矿石的供求日益紧张。铁矿石价格经过2009年回落之后,在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并保持高位。

从发展趋势看,在新兴国家工业化、全球资产通胀和弱势美元的背景下,上游原油开采和采矿业的投资热情将继续保持高涨。由于矿产资源日益稀缺,原油和采矿业将加快步伐获得资源,并开始向地理条件更差的地方寻找投资项目,扩大对海洋石油、低品位矿、油页岩等资源条件不好的项目投资,这将导致原油和矿产开发成本愈加昂贵,投资规模增长快速。同时由于全球85%的矿产生产已被150家公司占据,采矿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也加剧了矿业领域的投资竞争,提高了项目并购的成本。对于中国而言,尽管近年来在能源、原材料领域海外并购步伐加快,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普华永道最新矿业交易报告显示, 2010年中国买家实际上仅占全球矿业交易的6%,而加拿大占36%,美国与澳大利亚各占16%。随着世界资源价格的提高、投资竞争的加剧以及保护主义的盛行,我国资源全球战略未来发展将更加艰辛。

二、低碳投资成为资本追逐新热点

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重新反思原有的经济增长路径,希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带动新一轮的经济繁荣,而气候变化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创新,涉及的产业范围也十分广泛,从能源开发、生产工艺到低碳服务和生活,低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为加快经济复苏,推动可持续发展,低碳投资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跨国公司重要的投资战略。2003-2009年间全球在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回收和环保领域,共有1725个外商直接投资的绿地投资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还有281个跨境并购项目,这使得这三个低碳经济领域全球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经达到3440亿美元,其中仅2009年外资流量就达到9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接近2倍。另外,2010年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最迅猛的一年,新增投资达到2430亿美元,增长30%,其中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全球领先,2010年增长30%至511亿美元。

根据气候谈判《哥本哈根协议》,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绝大部分都已经提出了各自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根据联合国的估计,为到2030年维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全球每年需要额外增加2000-2100亿美元投资,如果要实现更高的控制目标,将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涉及能源、交通、制造业、建筑业和环保等众多产业部门。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加入到自身的发展战略,2009年底已经有5200多家公司签署了联合国全球公约,其中包括170家世界500强企业。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全球45%的跨国公司表示他们会考虑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和相关政策来决定投资,31%的跨国公司已经通过并购来获得相关技术和资产,32%的跨国公司研发了自己的技术和知识来使自身的直接投资适应温室气体减排的需要。而全球72%的CEO支持经济和环境更为协调的商业模式。联合国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国家把低碳领域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并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大多数投资推进机构都把新能源领域和提高能源效率相关的投资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同时更关注低排放产业的投资,如服务业。总之,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概念的技术和产品市场空间已经打开,这使得低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而低碳投资几乎渗透所有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世界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吸引低碳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目标领域


三、金融业投资遭遇重创

2002-2007年,金融业是国际资本投资的大热门,美国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金融监管催生了金融市场的泡沫,也使得金融投资火爆,全球金融业跨境并购交易金额平均增速超过100%。但随着2008年金融泡沫的破裂,金融业外商投资遭到重创,2008年和2009年全球金融业跨境并购金额分别下降70.5%和87.1%,并出现较大数量的投资撤回现象。以主权财富基金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业是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的主导方向,2007-2008年主权财富基金36%的跨境并购发生在金融业。但危机过后, 2009年-2010年5月,主权财富基金在金融业的跨境并购交易额仅为2亿美元,比2007-2008年下降了98%,部分主权财富基金甚至收缩了他们在金融业的投资,有的甚至亏本退出。

四、成长性制造业继续受到青睐

金融危机迫使国际资本投资策略进行重大调整,投资目标重新转向实体经济,如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跨境并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9年-2010年5月主权财富基金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跨境并购金额所占比重达到36%,比2007-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热点领域,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和飞机制造产业的投资前景依然广阔。

从汽车行业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全球汽车市场逐渐恢复稳定增长,主权财富基金对汽车业的投资热情上升,如2009年中投公司、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和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都对并购发达国家汽车资产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在戴姆勒、保时捷和德国大众等汽车公司股权中形成竞争;另一方面,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在金融危机过后加快调整,优势企业将通过并购扩大自身规模和巩固市场地位,同时发达国家汽车巨头将更多地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新兴国家的汽车产业为扩大市场规模、迅速获得先进汽车技术、品牌和渠道而在危机过后加大并购力度,这都将使得汽车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保持较快增长。

从飞机制造行业来看,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中国和阿联酋等国都宣布了宏伟的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全球飞机市场需求前景广阔。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预测报告均认为,未来20年全球民用飞机市场需求价值总额将达到3.6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商飞公司的报告预计到2029年全球共需要3.02万架干线和支线飞机,总价值近3.4万亿美元左右。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全球航空制造业增大投资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将吸引更多的并购投资和绿地投资进入航空产业。此外,随着全球航空市场复苏迹象逐步显现,并购重组被视为全球航空业扭转局面、走向复苏的有效途径。2010年,英航和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公司正式宣布合并成立国际航空集团,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收购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国际航空运输格局不断被改写。

 



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在金融危机中绝大部分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都出现较大下滑,只有少数行业在2009年通过跨境并购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正增长,电子电力设备制造业为其中之一。电子电力设备包括半导体、微处理器、电子元器件、电信设备、计算机、电力设备等,由于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都异常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快,三网融合趋势增强,电子通讯产品需求增长较快。2009年美国非居民部门的私人投资中,对绝大部分产品的采购支出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对通讯设备的采购支出增长了0.3%,显示出电子设备的良好市场前景。该行业自身的高成长性使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强,也成为国际产业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2009年电子电力设备行业的跨境并购金额同比增长25%,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41%。

五、几点启示

占有资源、技术和市场是国际产业投资的根本目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金融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使得资源稀缺性、技术贡献率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后危机时期主导国际产业资本流动的基本因素。我国扩大海外投资的条件日趋完善,危机以来海外并购势头强劲,能源矿产、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并购更加广泛和多元化。今后,在进一步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完善及投资效率的提高,推动海外投资战略升级。

1.加强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国际资本对上游初级产业的投资热更加凸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矿产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对初级资源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使得这些基础资源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我国大豆、石油、铁矿石、钾盐和铜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0-80%,而我国公司只控制了除中国以外全球矿业生产的1%。未来获得资源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保障基础原料的供应需要我国更加重视对上游初级产业的对外投资,在注重资源的同时,加大农林牧渔业的对外投资,提高基础资源特别是权益资产的占有程度。考虑到资源并购难度的日益加大,应在加强对发达地区海外并购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与东南亚、非洲、南美和中亚地区的合作。此外,资源型投资应从“海外买矿?运回国内生产?转销海外”的本土化运作,向“资源地生产?海外销售”的全球化布局转型。

2.提高低碳技术研发创新投入

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科技进步。发达国家在危机过后都把增大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重振经济的手段,而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在低碳领域,国际产业资本对低碳投资的重视显示出战略性意义,低碳技术革命推动新一轮增长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未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取决于今天对科技进步的行动,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在新的起跑线上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水平,把握低碳技术研发方向,参与低碳技术标准制定,而不能再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扩大制造规模参与国际竞争。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强化产业链整合

国际产业资本对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高技术的青睐表明国际产业投资对先进、扎实的需求增长愈加重视。我国正处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利用国际资本投资方向调整的机遇,采取优惠措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助推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同时,海外购并不仅应继续向上游整合的发展模式,还应加强向下游行业的渗透,扩大与下游运输、物流、营销及研发方面优势企业的合作,完善从资源供给、技术开发到物流管理、加工配送等的产业链,同时积极发展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的横向并购,全方位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公楼2座8层 邮编:100005

电话总机:010-58280809 传真:010-58280810,010-58280820 会员服务邮箱:member@cccme.org.cn
会员服务热线: 010-58280888,010-58280836(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