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4-20 00:00:00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也出现新的动向。商务部18日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发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并明确该进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和评价指标。根据这份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外贸政策需要调整完善,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据记者在广交会采访了解,出口企业已在危机中积极创新思变,顺应潮流加快战略转型。
未来20年中国外贸由大到强目标初步确立
4月18日,商务部召开了"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披露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报告,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20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到2020年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这是中国首次明确就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规模的外贸产业提出有关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路线图"。
报告还为第一个10年(到2020年)明确了具体的数量指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总贸易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货物贸易将达到4.3万亿美元左右,服务贸易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进一步细化的数量指标显示,预计到2020年,货物贸易出口将达到2.4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的比例约为10.1%,位居世界第1位,进口将达到1.9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的比例约为8.2%,位居世界第2位;服务贸易出口将达到0.5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的比例约为8.1%,位居世界第2位;进口将达到0.5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的比例约为8.7%,位居世界第2位。
在质量指标方面,报告提出,中国应该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提升商品定价权或议价权,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等等。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是位居全球前列的外贸大国,但还不是外贸强国,外贸产业仍然存在一系列弱点和缺陷,面临着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会上表示,多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模式更多注重数量扩张,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不够;企业加工制造能力强,但自主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弱;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及重要商品贸易的议价权等方面与贸易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中国当前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新历史时期,粗放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通过比较优势战略形成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的充分动力,其发展失衡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更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种出口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
危机带来机遇挑战 外贸政策需要调整完善
课题报告执笔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李钢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机遇。困难局面有利于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自主发展型企业;有利于面向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出口新增长点;同时也为中国扩大市场份额,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份额提供了机遇。
但中国对外贸易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国外贸质量和效益不高、结构不平衡、贸易方式存在局限、资源环境制约和贸易摩擦加剧等一系列重大矛盾,亟待解决。
李钢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完善和改革,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
报告认为,在关税政策方面,中国应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逐步降低或取消对资源、能源、技术装备的进口关税;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出口产品征税,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更多应由国内税收政策承担;适度降低进口环节消费税率。在非关税政策调整上,总体坚持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原则,进一步推动进出口贸易便利化。
在涉外财税政策方面,报告建议还原出口退税的"中性"政策定位,增强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推动出口货物"零税率",实行按照法定征税率退税政策;推动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出口,实行"不征不退"或"征多少退多少"的出口退税改革试点。而在涉外金融政策方面,报告强调应进一步扩大出口保险规模,尽快将出口保险覆盖率提高到25%;逐步降低出口保险费率,尽快达到发达国家0.3%左右的水平。
广交会上,参展企业普遍呼吁政府要保持对外贸易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筑及装饰材料展区的企业特别关心出口退税问题。他们对前几年出口退税率的频繁变动仍感到担心,并且认为自从去年6月1日产品退税率从5%调高到9%后一直维持不变,对企业走出困境起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受访企业还提出,希望以前国家和各地政府在鼓励产业转型、企业改造、产品认证、企业出国参展补贴等方面已经采取的扶持措施要继续保持,同时希望企业融资难、发展难的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解决。
企业创新思变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型
钟山表示,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对中国外贸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中国外贸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今后外贸要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国际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为此应优化商品结构,扩大"三自三高"产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品,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记者在广交会现场了解到,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外贸企业越来越追求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快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产品升级和市场细分,力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性。
在照明灯具展区,打太阳能、LED概念的展位比比皆是,也是最吸引客商眼球的展位。一些原本专注于传统产品的浙江企业,也纷纷大举推出新能源、新光源产品。在慈溪"宏一电子"公司展位中,三分之一的产品已经从原来的插座换成了LED灯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贸易总额的增加,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是中国未来的战略。而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IT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应对这一变化的最佳选择。
记者在品牌展区看到,甘肃恒龙公司生产的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机,将太阳能光伏板发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从而驱动交流水泵从深井、河流或其它水源抽水,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生畜饮水、家用水、海水淡化、滴灌等抽水系统,在本届广交会上已成交600万美元,市场前景看好。
张茉楠表示,中国外贸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关键时点。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指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模块化"风险,需要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逐步扭转过度依靠初级要素的竞争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通过完善贸易、产业、财税、知识产权等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加快轻工、纺织等产业技术改造和设计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提升我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